编者按:近年来,国产高端面料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高度,但还存在一些尚在攻克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困惑。目前,虽然中国服装企业对国际高端面料的采购量不大,但是未来中国服装的发展潜力巨大。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时装大牌开始将面料采购目标转向中国,这里庞大的生产群体为服装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料企业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于高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国产高端面料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高度,但还存在一些尚在攻克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困惑。
产品同质化成为瓶颈之一
“只有在某一面料领域时刻占据引导地位,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与常规产品拉开距离,才能得到国际时装品牌的关注,成为高端面料供应商。”一位专业生产高端提花面料的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一些致力于生产高端面料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产品差异化上做着文章。即便这样,也难以阻止国产面料同质化的加剧。
在采访中,一些服装企业负责人认为,之所以对国产面料兴趣不高,产品同质化是原因之一。“国内纺织企业的很多面料重复率太高,相似度太大,随便拿一款面料出来,十多家公司都有,不适合服装企业的高端发展需求,而一些国外面料企业,仅纱线就有2000多种,不仅选择余地大,而且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知名时装设计师郭培也曾对记者表示。
正因为这样,很多国外面料代理商将版图扩张到中国,抢占高端面料市场。一家与Chanel合作的法国面料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虽然中国服装企业对国际高端面料的采购量不大,但是未来中国服装的发展潜力巨大。
不仅是时装品牌,在中国户外运动装市场上,品牌企业也要依靠知名进口品牌面料来吸引顾客。“中国的户外服装市场起步较晚,但有待开发的市场空间巨大。滑雪服、健身服所用面料,在中国市场具备很大的增长潜力。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设计适合中国时尚运动品牌的面料。”与Adidas、Polo合作的一家法国面料企业表示。
产品同质化说明国内面料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度不够,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在靠模仿过日子,不仅做不到百花齐放,还会拖住少数快速创新企业的发展步伐。在认识到这一现状后,高端面料企业更加注重新产品的保护,有的甚至不惜屏蔽掉一些客户,来换取产品版权不外泄。
稀有面料=高端面料?
随着夏季的来临,舒适的棉质T恤产品成为大街小巷潮男潮女的最爱。从几年前“有机棉”这个概念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后,每年有机棉的使用量都在不断上升。2011年,世界有机服装的规模达到60亿美元左右。即便这样,有机棉也因为其原料生长和后加工环节的苛刻要求成为“少数派”纺织产品。但是“少数派”却并不意味着“高端”。
快时尚品牌H&M的副线Exclusive Conscious最近推出了新的晚装系列,这条副线专门设计红毯晚装。这个4月中旬在全球100间H&M网店开售的新款晚装,采用了多种环保可循环面料,其中有机棉花和天然的麻质面料便是其面料上的重心。此外,还有许多服装商和经销商都加入了生产有机纺织产品的行列,比如李维斯、阿迪达斯、耐克、Target、诺德斯特龙、Gap、沃尔玛等。
而这些喜欢有机面料的几乎都是中低端品牌,一家国际一线大牌都没有,像Chanel、LV、华伦天奴等有可能在某些产品的某一款上局部使用有机面料,但不可能将有机面料作为它们的重点,当然也不会将当季的品牌看点与有机面料联系起来。
与有机纺织品有同样境地的还包括天丝、木代尔、甲壳素、竹纤维等新型原料纺织品,这些面料更适合使用在特定的品牌上,舒适而且亲民,但注定不会与高高在上的高端服装品牌有更深的渊源。
究其原因,是这些新型材质受特性的限制,在硬挺度与染色上很难达到工业面料的效果,让它们在塑形时也难以达到当代时装的某种艺术性要求,例如有机面料、木代尔面料等制作的服装更适合居家与休闲时穿着,这些自然的特性让它们离传统意义上的“高端”有了一定的距离。
生产环节不过硬凸显“短板”
“因为这个订单,自去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本地寻找合适的配套的染整企业,但至今没找到能做这种染整技术的。最后,不得不将坯布全部运去日本进行染整。这样一来一去,成本高出许多,利润就被拉低了。”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颇为无奈。
能够争取到高端服装品牌的订单,却满足不了生产环节的高要求,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纺织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下游纺织服装开始进行产品升级的同时,国内染整业存在的技术短板问题开始凸显,“吃掉订单利润的是‘染整’环节”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很多单一做坯布生产的面料企业由于本地染整企业技术跟不上,不得不将半成品运去其他省市甚至国外进行后道加工,使得成品的生产成本走高。
也有很多纺织企业为了挣脱“染整”的束缚,将染整作为公司的产业链拓展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拓展染整业务,主要是基于发展需求。我们的很多针织类高端产品,需要一定的染整技术,特别是后整理环节,很多企业做不了。我们对自己产品技术最了解,所以想要申请环评,做自己的染整业务。”很多面料企业与世兴达(福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相同的观点。
看来,要想得到更多高端时装品牌的青睐,从中获取更大的利润,纺织产业链一定要均衡发展,以免在某一环节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