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羊绒产业是一个力大无比而头脑简单的巨人,长期依靠外单,摸不清国内市场的方向,一旦遇到订单荒或毁约,顿时四顾茫然,无以为继。
全球羊绒73%产自中国,全球精品羊绒95%产自中国。有着“软黄金”之称的羊绒当之无愧是中国的国宝,遗憾的是,在有资源就可以傲视群雄的当今世界,我们坐拥“金山”,却挺不直腰杆。
无情的事实摆在面前,超过85%的企业长期以来靠出口原料及贴牌加工赚取微薄的利润,自主品牌仅占10%。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民族产业,却变成了洋人的“打工仔”,在全球产业链中捞到的是最难啃的骨头,对国家及区域经济的贡献令人失望,让人痛惜。
一组来自业内的数据:一件成本在300元左右的羊绒杉,做外贸或贴牌,利润只有10%左右;做自有品牌,利润一般在30%以上;如果发展成为行业著名品牌或者中国驰名商标,利润就能翻几番。而一件成本在800元左右的羊绒衫,一旦贴上欧美高端品牌走出国门,再回到中国便扶摇直上超万元。
数字背后多艰难。品牌缺失已成为中国羊绒发展的瓶颈,在经济下行、外需受阻的今天,中国羊绒进退两难,深陷困境,甚至已经危及到企业生存。
“不能错把庞大当强大,中国羊绒产业的出路在于培育做强一批自有品牌,中国羊绒亟待突围!”在第十九届清河羊绒节上,调整思路、转型升级、重塑品牌已成为行业共识。
突破初加工思维是调整思路、产业转型的必然。初加工门槛低、比重大、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在价格相对稳定的年代,企业尚可维持生存,近几年,由于原料价格频繁波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很多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同时,受环境等因素影响,羊绒原料减少是大势所趋,把有限的资源做精,提升品质使其效益最大化是必然选择。
调整思路、产业转型还需破除外单依赖症,开发自己的头脑。有人形容说,由于长期陷入OEM模式,中国羊绒产业是一个力大无比而头脑简单的巨人,长期依靠外单,摸不清国内市场的方向,一旦遇到订单荒或毁约,顿时四顾茫然,无以为继。
随着众多羊绒企业的觉醒,中国绒业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以清河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地区正在加紧推进“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高端化引领”,打造品牌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看到创建自有品牌的价值。
然而,创建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分析国际品牌所具备的特质,不难看出,他们不单单靠质量取胜,还需要卓越的设计以及文化遗产方面的深厚积淀。这正是中国羊绒制造商在国内受欢迎、在国际市场上遭冷遇的原因所在。
为品牌注入灵魂,是扭转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影响力微弱的核心问题。在清河羊绒节上推出的“樱九歌”产品系列,是源于楚文化温情而优美的抒发,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由此进一步联想到,追求澄明清澈、启发乔布斯开发iPhone系列的禅文化,追求上善若水的道家文化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不都是可以开掘的宝藏吗?
模仿是肤浅的,模仿出来的品牌永远不可能与世界对话,一个伟大的品牌需要深刻的文化支撑,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
调整思路、转型升级还需要夯实国家层面的产业心态。无论经济上升还是下行都要立足实业定国策,求发展,而不是左右摇摆。
在这个风向标下,无论区域还是企业才能以笃定、坚实的心态走品牌路,表达中国“软黄金”泰然的质感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