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实施新劳动法,加上人民币升值,人工及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不少在珠三角的香港企业均面对不少压力。
香港纺织商会前会长、永远荣誉会长陈亨利警告业界,面对成本挑战,若不考虑撤往更便宜的地方,企业寿命还剩多少不难估计。
撤离珠三角,转战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缅甸及越南等地,俨然是港商自救的出路。
细数香港工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工业界多年来均懂得因地制宜,在适当时候为自己铺陈后路。80年代,香港制造业成本逐渐上升,港商纷纷将厂房搬往珠三角,整个工业界多无例外,珠三角纺织制衣厂大部分均是港商。
陈亨利指出,纺织制衣行内经营成本存有差异,相信做恤衫的越来越少,做针织同样减少,只剩下毛衣厂商及内衣厂较能维持,主要由于厂房用大量机械化生产织造,用的人手不多,仍有竞争力。但若大量依靠劳工生产,一定选择成本便宜的地方。而陈亨利形容香港纺织制衣业目前「非常艰难」,正陷水深火热阶段。
制造业于近年面对的是结构问题,令一众珠三角的香港企业担忧。陈亨利称,「以往港商有一条战无不胜的缆,就是港企对外国熟悉程度高。营商模式多利用珠三角的廉价成本,包括税务等优势,来发展业务。但这条缆在近3至5年逐渐不成立,珠三角已经不再便宜,无论工资、政府政策及经营环境均异常艰难。」
陈亨利解释称,珠三角平均每个工人月薪约460美元,不过东南亚(例如菲律宾)大概只需要260美元,其它地区成本更低,越南约150至180美元,柬埔寨120至130美元,比较在南中国大陆生产,「先不说东南亚成本平的地方,就算比较贵的菲律宾,460美元和260美元也差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