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展会资讯

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过去几年,纺织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和政策调整的压力,一度陷入窘境,有人称纺织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国家工信部在今年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纤维加工总量可望达到5150万吨,其中15%左右为再生纤维。由此看来,加快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推动纺织品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近日,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称“废旧纺织品联盟”)成立大会及一届一次理事会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秘书长王吉位主持,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李静副司长、工信部节能司资源利用处李洪良调研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材料专家姚穆教授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任旭东副会长、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张建春少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循环利用中心杨东辉主任、北京服装学院副校长贾荣林教授等出席会议并致辞。联盟首批发起单位以及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的有关研究机构、企业代表计80余人共同出席了会议。废旧纺织品联盟的成立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牵头发起。

王吉位秘书长宣布联盟成立大会开幕并介绍了废旧纺织品联盟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纺织品生产和使用大国,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数量超过2600万吨,主要利用区域有限,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衔接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具有极大地提升和发展空间。创建废旧纺织品联盟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对缓解纺织原料短缺、减少环境污染、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联盟将整合各单位力量,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攻克制约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着力开拓和培育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示范,鼓励产业集聚,提高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李静副司长对废旧纺织品联盟成立的深远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

她指出,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处于起步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达16%,这意味着我国的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且,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目前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国家希望支持扶植龙头公司,以带动产业发展。

张建春所长指出,随着石油资源减少,棉粮征地的矛盾愈加突出,因此,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原材料短缺。总后廖锡龙部长也曾要求“总后资源节约工作应当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据统计,每年解放军、武警的退役被装物资达数万吨,我国废旧军服面临的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废旧被装,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后,研究所将与其他科研单位一起,以废旧纺织品联盟为平台,加快产学研用相结合,为全面提高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产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副秘书长王书文在会上作工作报告,王书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现状以及废旧纺织品联盟成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报告还指出联盟未来开展的重点工作包括:开展技术创新,争取承担国家重大产业化技术项目,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出口探索;实行统一管理,规范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利用产业;培育专业化企业,建立规模化示范园区,形成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借鉴先进模式,选择试点区域,探索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加强联盟单位间的调研走访,收集产业信息,促进联盟成员单位间产学研用内部合作等。

在同期举办的联盟一届一次理事会上,各参会代表及联盟成员单位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相关人士为联盟今后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与国际上相关组织加强联系,召开国际技术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二是希望联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以利于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三是要求联盟以“诚信”为宗旨,扎实推进联盟间成员的合作,重视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缓解纺织原材料短缺压力做出更多贡献,争取尽快成长为国家级正式联盟。

废旧纺织品联盟的成立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国家工信部节能司、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等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得到了工程院院士等资深专家的科研支持,体现了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我们相信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联盟今后必将发挥行业带头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领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焕发朝气和活力。

发布时间:2012-12-07 
来源:亚洲纺织联盟 
查看次数:622
ICP 网警 电子营业执照
Copyright©纺织服装研究中心 www.tex-center.com
ICP备案号: 浙B2-20080238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77号

浙B2-200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