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周刊记者-罗欣桐
本期做客嘉宾
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何卓胜
“尽管新产品研发并不能扭转宏观市场大局,甚至也无法为企业带来革命性改变,但势必带动企业全体上下对更高产品质量的追求。作为产业链的中间人,美达正从紧追热点向制造热点转变。”
“神袜”的困惑
今年初,一款“神袜”在电商平台蹿红。据称,该“神袜”是一款采用意大利进口氨纶和锦纶丝,用德国进口设备以“完美”比例织造而成的女士丝袜,因号称具有“不勾丝”、“瘦腿”等功效而风靡网络。“神袜”的一炮而红,不仅惊艳了消费者,更惊动了产业链上游的纤维企业。
“按照传统市场规律,这种袜子虽然开口好、包裹性也好,但是它的织物结构其实是不科学的。不过因为‘神袜’突然火爆,我们去年不好卖的某些规格的丝都被抢光了”,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卓胜对记者说。
按照传统纤维制造企业的思维,市场火爆,各省各地纷纷反馈,马上就要准备订单量。然而,“神袜”的“神话”却在半个月之后便完全消失。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爆款总是让人又爱又恨,正如何卓胜所言,“互联网‘爆款’来去匆匆的不确定性,对传统制造企业来说,确实会感到困惑。”
做产业链的中间人
创办于1984年的美达,不仅是全国首家引进锦纶6生产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更是国内首家上市的锦纶6生产企业。曾经,它是全国最大的伞布供应商,但是现在,除了杭州的“天堂伞”还用一点点尼龙,基本上都改用聚酯纤维了。
尽管整体市场份额受挤,美达依然稳坐锦纶行业“老大哥”的交椅,并在与锦纶密不可分的内衣行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比如,全球85%的女士胸围弹性带都来自美达,占集团纱线年产量65%。然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之下,美达这位锦纶“老大哥”也不得不积极转型。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年产锦纶纤维达200多万吨,占全球总额60%~70%。在美达,出口锦纶占集团年纤维总产量的50%,平均每月出口1000吨。何卓胜认为,从各项数据来看,近两年纤维出口总量下降,整体经济环境疲软是主因,但还有一个因素来自外企在全球供应链部署上的改变。“近年来,很多海外企业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因为中国的产业链较完善,中国工人效率高、技术好,因此核心的、难度大的部分都在中国先行解决掉,再发到东南亚量产。”
随着中国纺织行业“走出去”战略布局的展开,越来越多纺织企业在东南亚设厂。尽管不属于短期高回报的投入,但就全球产业链布局的角度而言,具有一定必然性。作为上游企业,美达靠紧抓市场热点来满足下游快速变化的需求。何卓胜认为,像“神袜”或者更早之前的抗菌内裤等单品的火爆,都显示出功能性纺织品的市场潜力。此外,处于功能性纺织品上游的纤维企业,不仅要挑起技术研发的重担,还要变被动为主动,承担起引导消费市场的社会责任,做产业链的中间人。
何卓胜坦言,从民用角度来讲,尽管大产量还是在中国,但是中国消费者基本上连锦纶和涤纶都分不清,“比如一双锦纶袜子,它的吊牌上成分一栏不写‘锦纶’而写‘化学纤维’,消费者往往就会认为它是涤纶做的。”
除了对锦纶、涤纶、化纤等概念混淆不清,何卓胜认为,制衣厂的用料思维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民消费喜好。锦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通过原液着色,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然而这种优势在制衣厂眼中却变成劣势,认为颜色不够丰富。“在这一点上,海外消费者更注重社会责任。在国外,带有环保标识的纤维价格会比新的聚酯纤维还要高,海外企业对能循环再生的锦纶很认可。”
毫无疑问,以纤维企业的立场,向社会大众推广低碳环保的功能性纺织品,是一条漫漫长路。何卓胜认为,引导市场是整个锦纶产业链的社会责任。比如在民用领域,应该以海外品牌在国内消费市场的号召力为切入点,强势推广功能性纺织品低碳环保的特性,充分调动国内消费需求。摸准了时代脉搏,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美达正式确立一条适合自己的“三化”之路——纤维面料化、面料服装化、服装品牌化,并积极从产业用领域转向民用领域。
是制造商,也是服务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达就希望打造一个主打弹性织带的专用锦纶纱品牌。但当时美达的市场影响力还未成熟,直到近几年,才陆续在功能性产品上开发了多个子品牌。何卓胜认为,未来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纤维企业必须品牌化发展。比如,消费者看见吊着“莱卡”标牌的泳衣就高度认可;运动服上吊着Coolmax(涤纶)往往被认为质量会更好,这些都是品牌的魔力。
从产业用延伸到民用,需要很大的技术突破。美达历史上的两次飞跃发展,都得益于专业领域的产品开发。2003年,美达和部队合作,研发出银离子抗菌丝,为解放军官兵制作抗菌袜子专用纱;2009年,美达为参加大阅兵的解放军官兵提供抗菌袜子专用纤维,订单量创历史之最;2011年开发纤度为50d且吸湿排汗的抗菌纤维,成为军用内衣的专用纤维。把产业用的成果延伸到民用领域,尽管对技术研发、纤维质量有着极高要求,但美达一一做到了。然而,投入大量资金与时间研发出来的新型纤维,却未能赢得市场欢心。
首要原因,自然是成本压力。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面料厂对新型面料的开发相对冷漠。“我告诉面料厂,我的抗菌产品哪怕用到烂掉,功能性都是永久的。纤维在,功能就在。但是对方问完价格都会说,‘用不着这么好的东西’。”
何卓胜表示,与后整理方法相比,专业锦纶纺在价格上不占优势。但是后整理过程中加进去的东西多了,成本要增加,纤维强度也会变差。以美达旗下的达丽纶品牌产品为例,对面料厂而言,染色过程省掉,因为颜色已经在纺织过程中纺进去了,能量排放减少80%;其次,用水量减少,因为锦纶只需一次洗水定型就可出货,染整工序的成本大大减少。
何卓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女士内裤,一码布能做出6条,使用美达的功能性纤维,每码布成本增加2元,即每条内裤的成本仅增加几毛钱。“但面料厂不这么算,他们不看销售价格,只看制造成本,毕竟下游不接受的话,制衣厂也不接受。面料厂说成本高,制衣厂说品牌没有要求,所以我们只能去找品牌。Coolmax价格这么高,就是因为NIKE和ADIDAS认准了。”
产品好固然好,但天天挂在样板室里也没有用。何卓胜认为,过去拿着纤维找面料厂、拿着面料找制衣厂的推销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如今,美达不仅做纤维,还要把面料和服装都做出来;在展会上也不再摆纱线,而是陈列成品,并且主动找设计师、找品牌,讲解美达纤维的种种可能性,甚至联手一起做研发。“从前我们是制造商,现在我们是服务商”,何卓胜说。
解锁锦纶新技能
除了成本,归根结底,锦纶行业的压力来自消费市场局限。近几年,美达与一家山东的家纺企业共同开发了一款冰爽丝面料,主要用于日本榻榻米坐垫。日本消费者认为,棉垫容易起棉屑,不利人体呼吸健康;化纤的硬度高,舒适度较差;不勾丝、不起屑、贴服顺滑的冰爽丝则最理想。
何卓胜认为,国外消费者对锦纶、尼龙纺织品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国内消费者。在家纺领域,五星级酒店根据国际标准都使用低碳尼龙,而中国消费者则青睐档次更高的羊毛地毯。又比如吊带睡袍,中国女性钟情于真丝或纯棉的,海外消费者则更喜欢化纤的,因为更易打理。美达还曾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为美国客户开发了一个抗静电产品,因为国外冬季普遍使用暖气,消费者对抗静电的化纤家居服需求较大。“直到现在,这个产品每年都会有一笔订单,但也只有这一单。我们的困惑就在于,花很多心思去开发,整个市场的需求还是太小。”
锦纶的民用空间并不局限于运动服功能性面料,更多的“新技能”正在被一一“解锁”。比如,美达正与一家牛仔企业合作开发牛仔专用锦纶纱。现代女性喜爱薄一点的牛仔裤,传统的棉纱偏厚重,用涤纶做纬纱虽然服帖但不吸水且闷热,而黏胶有凉感但是强度低。因此,双方在不断的尝试中,将美达的色丝功能性纤维用在牛仔面料上,柔韧舒适又不易变形,十分适用于各类牛仔服饰。而针对俄罗斯和中国东北地区市场,双方又合作开发出用一款绒感牛仔面料。该款牛仔专用锦纶纱,不仅保留了对方牛仔面料厚实保暖的属性,又增加了亲肤绒感,满足了目标客户群频繁进出寒冷户外和暖气室内的需求。
一起赢,才算赢
“一起做开发,对方也会有顾虑。我们向对方承诺,不做牛仔面料,只做牛仔专用纱。”据悉,美达与合作方会签定三年保密合约,期间连样板都不能对外展示。何卓胜表示,美达的最终目的是打开锦纶纱线市场,尽管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研发成本与风险也很高,但是集团多年的成功经验显示,只有共赢,美达才能赢。
经过两年的时间,美达每年投入约6千万用于技术研发,不仅培养出一支出色的研发团队,更全方位提升了美达产品线的质量与效率。何卓胜认为,美达未来的发展定位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美达不仅销售纤维,更会为下游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一起做新型面料开发,发掘锦纶的更多可能性;美达还会制造面料,将更多功能性纺织品直观地推荐给品牌商,借力品牌商推动消费市场升级。
尽管新产品研发并不能扭转宏观市场大局,甚至也无法为企业带来革命性改变,但势必带动企业全体上下对更高产品质量的追求。作为产业链的中间人,美达正从紧追热点向制造热点转变。在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大势之下,传统制造业必须回归本位,在产品上精益求精,满足产业链下游企业的需求,推动大众消费升级,承担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
在美达的锦纶王国里,“初心”、“匠心”这样的流行词似乎都不如何卓胜的这句话妥帖,“美达担任的角色,是希望我的纱线能帮你的面料卖个好价格,我的纱线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工厂里的一根纱线,到女士肩上的织带,锦纶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